您当前的位置 : 健康频道 >> 辽宁省中医药文化专栏 >> 中医药知识

阴阳五行

中医药知识 2019-10-14 15:53来源: 作者: 编辑:彤彤-管理员
一、 阴 阳   1. 阴阳的含义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中国古人体会到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作用的关系,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量,并以这种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所以,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运动规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运动变化固有的规律,世界本身就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   2.阴阳的产生   阴阳最初的含义与日光密切相关。《说文解字》对阴阳二字如此解释: “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说文系传》说:“山北水南,日所不及”。《说文解字义证》说:“高明也,对阴言也。”可见,阴阳的最初概念就是日光所及为阳,日光不及为阴。   随着阴阳概念的不断运用,阴阳的含义也不断的扩大,最初日光所及为阳,天上的太阳就理所当然的是阳的代表,因为阳和阴总是相对,晚上没有太阳时的月亮就成为阴的代表。接下来,由于太阳在天上,所以天也是阳的代表,相对的大地就成为阴的代表。白天太阳在天上时,人们活动生活,就是阳的表现,晚上太阳不在时,人们安静休息就是阴的表现。阴阳的概念日复一日的不断扩大着。到最后,阴阳成为理解一切相对事物概念。   3.阴阳的分类   由于阴阳是理解相对事物的概念,只要是相对的就可以用阴阳来理解,而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有相对性,所以阴阳可以概括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黄帝内经·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阴阳可以无限细分,但归根结底,有一个要素,就是相对。例如:人体背为阳、腹为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动为阳,静为阴等等,所有概括为阳的事物必然与概括为阴的事物相对。   阴阳学说虽然可以解释一切事物,但只是让人们认识到相对性,只是把事物分成了两类,这远远不能满足人们认识世界、认识自然的需要,所以阴阳学说又将阴阳概念细化。在中医学中,将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阳;将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属于阴。   4.阴阳的相对性   阴阳学说认为,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一方面表现为阴和阳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另一方面表现为阴阳之中复有阴阳。   古人观察到属阳的白天比较热,属阴的夜间比较冷。而一年之中,有一段时间比较热,有一段时间比较冷。所以一年中比较热的这一段时间也属阳,比较冷的这一段时间也属阴。但比较热的半年里有时很热,有时又不太热,相对于很热的天气,不太热就显得有些凉了。有相对就有阴阳。所以这属阳的半年中的很热的时候还属阳,不太热的时候也还属阴。于是人们把属阳的半年中的很热的时候叫做阳中之阳,不太热的时候叫做阳中之阴。阳中之阳最热,而一切的热都来自于天上的太阳,太阳是最热的,所这个阳中之阳人们也叫它太阳。阳中之阴不太热,因为它有一些阴的成分,和寒冷这种阴比较而言,这些阴微不足道,很少,所以人们把它叫做少阴。同理,寒冷的半年中就有了,阴中之阴这种最冷的时候,也有了阴中之阳这样不太冷的时候。人们参照太阳的叫法,把阴中之阴叫做太阴,把阴中之阳叫做少阳。这样再分析事物的时候就不用只分成两类,而可以分成四类了。   以四季而言:上半年为阳,下半年为阴。夏天热为阳中之太阳,春天   温为阳中之少阳,冬天寒为阴中之太阴,秋天凉为阳中之少阴。   以昼夜而言:白昼为阳,黑夜为阴。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   阴;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以人体而言:背为阳,腹为阴。六腑为阳,五脏为阴;五脏之中,胸   腔内脏为阳,腹腔内脏为阴。但生理特性有别,心为阳中之阳,肺属为阳中之阴,肝属为阴中之阳,肾属为阴中之阴,脾为阴阳交界,由阳到阴,属阴中之至阴。   而中医学,特有的发挥阴阳学说,又提出三阴三阳概念。除阳中之阳太阳;阴中之阳少阳;阴中之阴太阴;阳中之阴少阴外,又增加了阳明和厥阴的概念。《素问·至真要大论》:“阳明何谓也?歧伯曰:两阳合明也。”“两阳”指太阳、少阳,太阳与少阳相合,阳气明盛,故称为阳明。高士宗《素问直解》:“有少阳之阳,有太阳之阳,两阳相合而明,则中有阳明也。”《素问 至真要大论》:“帝曰:厥阴何也?歧伯曰:两阴交尽也。”程郊倩说:“厥阴者,两阴交尽,阴之极也。《伤寒杂病论》及中医经络学说就系统地运用了三阴三阳的概念。那么,到底两阳如何合明,两阴又如何交尽的呢?“斯则冬夏二至,阴阳合也。春秋二分,阴阳离也。”阳明令当盛夏,夏至后,阳气下降,阴中之阳上升,故曰两阳相合而明。厥阴令合春分,冬至后阴气下降,潜于下的阳与阳中之阴上升,故曰两阴相合而交,至春分,阴潜地下,阳与阳中之阴升于地上,故曰两阴交尽而分。这样,阴阳学说,由对立统一的一对概念,演变成太少二对,最后又变为三阴三阳三对概念。《伤寒杂病论》及中医经络学说就系统地运用了三阴三阳的概念。 三、阴阳的关系   阴阳,可以表示相互对立的事物,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并提出对立事物以及一个事物内部两个对立面之间存在着消长平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的变化规律。   1. 阴阳对立制约   对立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是一切事物变化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制约是指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以另一种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通过制约使事物之间保持相对稳定。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维持事物的动态平衡。   2. 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双方各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立的一方而单独存在。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滋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气和血两者的关系,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二者是互根互用的。人体的阴津损伤,会累及阳气也伤; 阳气损伤,会累及阴津也伤,也是基于阴阳互根互用的原理。《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说:“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3. 阴阳消长平衡   消是衰退、减少;长是强盛增加。平衡是阴阳暂时的相对统一。消长是事物的绝对运动状态,平衡是相对静止的状态。在绝对的静止当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不断的消长、不断的平衡才能维持事物的正常发展。   消长变化的主要形式:①此长彼消:阴长阳消、阳长阴消;②此消彼长:阴消阳长、阳消阴长;③此长彼长:阴长阳长、阳长阴长;④此消彼消:阴消阳消、阳消阴消。   如果机体中的阴阳消长不能维持相对平衡的消长,就会出现阴阳偏盛偏衰的病理变化。   4.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转化是指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即“重”和“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即量变向质变的发展过程。   生理上阴阳转化可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转化关系;病理上可以用来说明疾病证候的转化关系。   【阴阳对立与阴阳消长】 生理上阴阳的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及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阳秘”;病理上阴阳对立关系受到破坏则出现“阴阳失调”的病变。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消长、相互制约。如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这是阴阳相互制约的结果,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阴阳的消长。由夏季到秋季再到冬季,气候由炎热逐渐转凉变寒,这是“阳消阴长”的过程,反之,由冬季到春季再到夏季,气候由寒冷逐渐转温变热,则是“阴消阳长”的过程。此消彼长,则长而壮大的一方就要制约消而衰弱的一方。自然界的阴阳就是在这种消长、制约中维持着一种阴阳的动态平衡,达到“阴平阳秘”的结果。   【阴阳互根与阴阳转化】 阴阳互根,又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内在根据。事物或现象的阴阳属性,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向其对立面转化,由阴转化成阳,由阳转化成阴。但是这种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方能发生。《灵枢·论疾诊尺》说:“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则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亦说:“动复则静,阳极反阴。”应当指出,所谓的“重”、“甚”、“极”,即是指发展到了极限或顶点,具备了促进转化的条件,或达到了一定的阶段。也就是说,阴阳有了“重”这个条件即可以相互转化,寒热到了“极”这个阶段即会互相转化。   阴阳的消长平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是阴阳运动变化规律的具体表现,自然界的阴阳就在这种消长平衡、对立制约、互根互用和相互转化中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阳消阴长,则阴盛制阳,阴长至极,则由阴化阳,随后阴消阳长,则阳盛制阴,阳长至极,则由阳化阴,反反复复,无穷无尽。而无论是消长,还是转化,阴都根于阳,阳都根于阴,相互而为其用。 四、阴阳理论的应用   阴阳作为天地自然万物发生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同样适用于人体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养生等各个方面的分析说明。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体组织器官的阴阳属性可分为: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体表属阳,体内属阴;背部属阳,胸腹属阴;四肢外侧属阳,内侧属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心肺属阳,肝脾肾属阴;行于四肢外侧面的属阳经,内侧面的属阴经。   2.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   生理上人体处于阴阳动态平衡的协调状态,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表现为气血和顺,经络通畅,脏腑协调,形与神俱。   病理上,阴阳失调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主要表现为阴阳偏盛和阴阳偏衰两个方面,出现寒热虚实的征象表现。   3.用于疾病的诊断   以阴阳理论为指导,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收集临床资料,分析具体症状和体征的阴阳属性。具体如下表所示:   4.用于养生治疗   养生的关键是维持人体本身的阴阳自和,遵循顺应自然、调畅情志、保养肾气的养生法则,通过精神、饮食、运动、起居、睡眠、针灸、推拿、房事、药膳等养生技术,实现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体用合一的整体调养。   治疗的终极标准是阴阳调和,通过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等原则,以和为期,达到脏腑经络气血的平和状态。   5.分析药食性能   用阴阳来分析和归纳药食气味的阴阳性能,指导临床处方用药。药性有寒、热、温、凉“四气”,寒性、凉性的药物能减轻和消除热证,属阴;热性、温性的药物能减轻和消除寒证,属阳。五味即酸、苦、甘、辛、咸,其中辛味、甘味发散为阳,酸味、苦味、咸味收敛、向下属阴。性味具有升、浮作用趋向的属阳,具有沉、降作用趋向的属阴。 五、阴阳病证与调治   阴阳失衡的疾病,包括阴阳偏盛、阴阳偏衰,以及阴阳转化三种类型,以寒热为主要表现。   1. 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即阴或阳的过盛有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偏盛   【含义】阴偏盛是机体疾病过程中出现阴气偏胜,机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积聚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实寒证,兼阳虚表现。症见冷(形寒肢冷、脘腹冷痛)、淡(面舌色淡)、稀(分泌物、排泄物清稀)、静(形体多静)、迟(脉迟缓)。   【治疗】损其有余,寒者热之。以辛热的药食温散寒邪。   【方药】药食可选:附子、干姜、肉桂、生姜、茴香、高良姜。常用方剂:附子理中丸、桂枝附子汤等。   阳偏胜   【含义】阳偏胜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偏生,机能亢进或产热过剩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实热证,兼阴虚表现。症见热(形体发热)、赤(面舌红赤)、稠(分泌物、排泄物粘稠)、动(形体多动)、数(脉数)   【治疗】损其有余,热者寒之。以苦寒的药食清热泻火。   【方药】药食可选:黄芩、黄连、生地、丹皮、赤芍、玄参、金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蒲公英、苦瓜等。常用方剂:白虎汤、黄连解毒汤、牛黄清心丸、牛黄上清丸、牛黄清胃丸、龙胆泻肝丸、牛黄解毒丸等。   2.阴阳偏衰   阴阳偏衰,是指阴或阳低于正常水平的失调,其一方低于正常水平,而另一方保持正常水平,或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低于正常水平,故出现虚证。阴不足,阳正常则阴虚生内热;阳不足,阴正常则阳虚生外寒,这就是《素问·调经论》所说的:“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阴阳双方都不同程度的不足,则虚寒、虚热并见或阴阳两虚。   (1)阴偏衰   【含义】即阴虚,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阴液消耗,滋润不足,以及阴不制阳,阳相对亢盛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虚热证。症见两颧发红,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   【治疗】补其不足,滋阴清热。以酸甘药食化生阴液,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方药】 药食可选:熟地、沙参、百合、麦冬、天冬、枸杞、桑葚、玉竹、黄精等。常用方剂:六味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   (2)阳偏衰   【含义】即阳虚,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阳气虚损,机能减退,产热不足,以及阳不制阴,阴相对偏盛的一种病理状态。   【表现】虚寒证。症见形寒肢冷、四肢不温、面舌色淡、脉弱无力。   【治疗】补其不足,温补阳气。以辛甘药食化生阳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方药】药食可选鹿茸、紫河车、淫羊藿、仙茅、杜仲、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沙苑子、韭菜子。常用方剂:金匮肾气丸。   3.阴阳格拒、互损、亡失   (1)阴阳格拒:阴阳偏盛发展到严重阶段会发展成阳盛格阴和阴盛格阳的病理状态,出现真热假寒和真寒假热的症候表现。治疗以求本为原则,施以热因热用,寒因寒用之法。   (2)阴阳互损:阴阳偏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阳损及阴是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宜补阳以配阴,阴中求阳;阴损及阳是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宜补阴以配阳,阳中求阴。   (3)阴阳亡失:是机体的阴液和阳气突然大量丧失,而出现生命垂危的病理状态,治宜急救固脱,亡阳宜益气回阳固脱,亡阴宜益气救阴固脱,方宜独参汤、参附汤、生脉饮类。 二、五行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之一,主要研究木火土金水的特性和生克乘侮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   1.五行的含义   (1)初始含义:主要包括方位说、五星说、五材说、五气说、五季说。   (2)基本含义:指木火土金水五类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五行中的“五”   即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世界的物质,(《尚书大传》云:“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也;土者,万物之所资生也。是为人用。”)“行”是指五种物质的运动、变化和行列之意。   2.五行的特性   《尚书·洪范》所说的:“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对五行特性的经典性说明,沿用至今。   (1)木曰曲直:本意是树木的主干挺直向上生长,树枝曲直向上向外舒展,引申为木有升发、生长、舒畅、条达等特性。   (2)火曰炎上:本意是指火在燃烧时能发光发热,火焰漂浮于上,光热四散于外。引申为火有发热、温暖、光明、向上的特性。   (3)土爰稼穑:原指土有播种庄稼、收获五谷、生长万物的作用。引申为土具有受纳、承载、化生、长养的特性。   (4)金曰从革:“从革”有顺从和变革之意,顺从为金刚强特性的体现,变革为金柔和之性的表达,刚柔相济,从革相合是金的特性。引申为金有肃杀、收敛、潜降、清洁等特性。   (5)水曰润下:原意为水具有滋润寒凉,性质柔顺,流动趋下的表现,引申为水具有寒凉、滋润、向下、闭藏等特性。   3.事物的五行归类   宇宙万物五行属性的确定,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对万事万物的动态之象,   即功能特性及事物之间的行为动态联系进行综合,将其归纳为五大类别,作为对世界之象的总体划分,分归于五行之中,构建了五行系统。归类的基本方法一是以取象比类法将事物和现象直接五行归类;二十以推演络绎法将事物和现象间接五行归类。   4.五行的运动规律   (1)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具有依次递相滋生、助长、促进的关系。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生我”和“我生”的母子关系两方面,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2)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之间具有间隔递相克制、抑制、制约的关系。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的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 “所胜”。   (3)五行制化   五行制化是五行生克关系的相互结合。五行中的任何一行,即受一行生,又受另一行克,使五行之间维持着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的关系。相生与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于成长;没有克,事物发展就会过分亢盛而为害。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化中有制),克中有生(制中有化),相反相成,才能维持和促进事物的相对平衡协调与发展变化。   五行制化的规律如:木生火,火生土,木克土;就木火土的五行关系来讲,木能生火,火又生土,就会造成土行太过,但木又来克土,则可防止土行的太过,此为生中有克。木克土,土克水,水生木;此为克中有生。   5. 五行生克异常   (1)相生异常   相生异常表现为母子相及为病,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方面。   ①母病及子 是五行中的某一行失常,影响到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的变化。表现为:母行虚弱累及子行不足致母子两虚,如水虚不能生木,则水亏木竭,即肾虚导致肝虚,出现肝肾两虚;母行过亢导致子行亦盛,导致母子皆亢。如木行过旺,则引起火行过亢,导致木火俱盛,即肝气过旺可导致心火亦旺,出现心肝火旺。   ②子病及母 是无形中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导致子母两行皆异常的变化。表现为: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亢盛的“子病犯母”和子行亢盛劫夺母行的“子盗母气”。   (2)相克异常   五行之间正常的相克关系被破坏而自我调节机制失常时就出现五行的相侮、相乘。   ①五行相乘 相乘,即乘虚侵袭之意。五行中的一行过度克制所胜一行为相乘。其原因有三:一是一行太过去乘“我克”(所胜)之行,使其虚弱,如“木亢克土”;二是一行不及受“克我”(所不胜)之行所乘,如“土虚木乘”;三是既有所不胜行的过于亢盛,又有其所胜行的虚弱不足,两者差距加大,出现严重的相乘,如木亢土弱,则木乘土。   ②五行相侮 相侮,有恃强凌弱之意。五行中的一行对其克我(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克制,又称“反克”。原因有三:一是所胜行过于亢盛,二是所不胜行虚弱不足,三是两者皆有。以木为例,可见木旺侮金、金虚木侮、木侮金。   相乘与相侮都属于不正常的相克现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是相乘是按五行相克次序的过度克制,相侮是按相克次序的方向克制。联系在于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出现相侮,发生相侮时也可伴有相乘。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曰:“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6.五行理论的应用   五行学说渗透到中医学领域,是以五行的属性、特性、生克乘侮规律来阐释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联系,指导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1)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关系   ① 类比五脏功能特点,构建五脏整体系统:以五脏为中心,用五行学说演绎五腑、五体、五官、五液、五神、五志的五行属性,并将它们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之中,从而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五个生理功能系统。如肝木系统,肝与胆为表里,在体合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在液为泪,在神为魂,在志为怒,通于春气。   ② 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互相滋生与促进关系。如肝血滋养心,心火温暖脾运,脾气散精养肺,肺肃降水液养肾,肾精涵养肝木。以五行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来说明五脏生理上的调控联系。如肝气条达可疏泄脾土之壅滞,脾土运化水液以防肾水泛滥成灾,肾水滋润上行可防心火偏旺过亢,心火温煦可防肺金过于清肃寒凉,肺金肃降可制约肝气升发太过。   ③阐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五行学说即将人体的脏腑、形体、官窍、情志、体液构建五个生理功能系统,又将自然环境中的五位、五时、五气、五化、五味、五色等归属于五行。通过对体内的脏腑形体官窍、自然界的方位季节和各种自然现象的五行归属,将人体内的五脏与自然环境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构建了“四时五脏阴阳”的整体系统,提现了人体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表达了“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   ④说明五脏的生理特性: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五脏分别归属于五行,并以五行的特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如木有生长、升发、舒畅、条达的特性,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有疏通气血,调畅情志的功能,故以肝属木。火有温热、向上、光明的特性,心主血脉以维持体温恒定,心主神明以为脏腑之主,故以心属火。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的特性,脾主运化水谷、化生精微以营养脏腑形体,为气血生化之源,故以脾属土。金性清肃、收敛,肺具有清肃之性,以清肃下降为顺,故以肺属金。水具有滋润、下行、闭藏的特性,肾有藏精、主水功能,故以肾属水。   (2)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五行学说用于说明疾病的病理变化,一是以五行的特性为依据,将自然界的四时六气与人体内的五脏建立天人相应的联系,以说明自然环境的异常变化必然影响人体内的脏腑;二是用五行生克原理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变规律。   五脏病变与季节:五脏与五季的气候变化相通应,各有所主之季节,容易   感受邪气而发病,即四季多发病。表现为春多发肝病,夏多发心病,长夏多发脾病,秋多发肺病,冬多发肾病。   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依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五脏之中的一脏有病,   可以通过母子相及和乘侮的关系影响其他四脏发病。以肝为例,肝病影响到心,为母病及子,可见有心肝血虚和心肝火旺;肝病影响到肾为子病及母,可见阴虚阳亢和肝肾精血亏虚;肝病影响到脾为肝病乘脾,可见肝脾不调和肝胃不和;肝病影响到肺为肝病侮肺,可见肝火犯肺的木火刑金和金虚木侮。   五行学说认为,按相生规律传变时,母病及子病情轻浅,子病及母病情较重;按照相克规律传变时,相乘传变病情较深重,而相侮传变病情较轻浅。   (3)指导疾病的诊断   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当内脏有病时,其功能活动及其相互关系的异常变化,可以反映到体表相应的组织器官,出现色泽、声音、形态、脉象等诸方面的异常变化,即所谓“有诸内者,必形诸外”。五行学说将人体五脏与自然界的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作了相应联系,构成了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因而观察分析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外在表现,依据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和五行生克乘侮规律,可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推断病情进展和判断疾病的预后。   ① 确定五脏病变部位:五行学说以事物五行属性归类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包括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和以他脏所主之色、味、脉来确定五脏相兼病变。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见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脉象洪,是心火亢盛之病。若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为木来乘土,是肝气犯脾;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为水来乘火,多见于肾水上凌于心等等。   ②预测五脏病的预后转归:依据五行之间的生克规律可以预测和判断五脏病变的预后转归。基本规律为:五脏病发于当令之时,死于所不胜(克我)之时,起于所胜(我克)之时,持于生我之时。以肝病为例,肝病多发于春,加重于秋,好转于长夏,平稳于冬。   (4)指导疾病的治疗   ①指导脏腑用药: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颜色与气味。药物的五色、五味与五脏的关系是以天然色味为基础,以其不同性能与归经为依据,按照五行归属来确定的。即:青色、酸味入肝,赤色、苦味入心,黄色、甘味入脾,白色、辛味入肺,黑色、咸味入肾。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肝之精血;丹参味苦色赤入心经以活血安神;石膏色白味辛入肺经以清肺热;白术色黄味甘以补益脾气;玄参、生地色黑味咸入肾经以滋养肾阴等。   ②确定治则治法: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是补母和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是抑强扶弱。   1)补母泻子:【补母】是指一脏之虚证,不仅须补益本脏以使之恢复,同时还要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补益其“母脏”,通过“相生”作用而促其恢复。补母适用于母子关系的虚证。 【泻子】是指一脏之实证,不仅须泻除本脏亢盛之气,同时还可依据五行相生的次序,泻其“子脏”,通过“气舍于其所生”的机理,以泻除其“母脏”的亢盛之气。泻子适用于母子关系的实证。补母泻子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常用方药为杞菊地黄丸。   【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常用方药为附子理中丸。   必须说明的是,按五行生克次序来说,心属火,脾属土,火不生土应当是心火不生脾土,而益火补土应当是温心阳以暖脾土。但自命门学说兴起以来,多认为命门之火具有温煦脾土的作用。临床上多将“益火补土”法用于肾阳(命门之火)衰微而致脾失健运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常用方药为香砂六君子汤。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常用方药为麦味地黄丸、百合固金丸。   【泻火清木法】是泻心火以清肝火的治疗方法,用于心火亢盛引动肝火上炎的心肝火旺证,属于“实则泻其子”的治法。可选用牛黄清心丸。   【宣金澄土法】是指化痰除湿,祛除肺中之痰饮以恢复脾肺输布水液功能之之法,适用于脾失健运,痰饮蕴肺证,属实则泻其子之法。方剂选用二陈汤加减。   【泻土清火法】是指清泻胃肠之积滞以清泻心火的治疗方法,适用于胃火引动心火的心胃火旺证。方剂选用牛黄清胃丸等。   2)抑强扶弱:抑强侧重于制约强盛使其不乘侮弱者,即“损其有余”;扶弱侧重于扶其不足而增强抵御乘侮的能力,即“补其不足”。主要有以下几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平肝和胃法。适用于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方剂选用柴胡舒肝散、平胃散等。   【培土制水法】是温运脾阳以利水治疗水湿停聚病、肾虚水泛的病证,又称为敦土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方剂选用实脾饮。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亦称“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肃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方剂选用清气化痰丸等。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肾阴虚心火旺可选用黄连阿胶汤;肾阳虚心火旺可选用交泰丸。   ③指导情志治疗:人的情志活动,属五脏功能之一,而情志活动异常,又会   损伤相应内脏。由于五脏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故人的怒、喜、思、悲、恐五志也有相互抑制作用。具体表现为:   怒为肝志属木,思为脾志属土,木克土,怒胜思;   喜为心志属火,悲为肺志属金,火克金,喜胜悲;   思为脾志属土,恐为肾志属水,土克水,思胜恐;   悲为肺志属金,怒为肝志属木,金克木,悲胜怒;   恐为肾志属水,喜为心志属火,水克火,恐胜喜。   ④指导针灸取穴:手足十二经近手足末端的井、荥、输、经、合“五输穴”,分别配属于木、火、土、金、水五行。在治疗脏腑病证时,根据不同的病情以五行的生克规律进行选穴治疗。如治疗肝虚证时,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取肾经的合穴(水穴)阴谷,或本经合穴(水穴)曲泉进行治疗。若治疗肝实证,根据“实则泻其子”的原则,取心经荥穴(火穴)少府,或本经荥穴(火穴)行间治疗,以达到补虚泻实,恢复脏腑正常功能之效。
北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著名院长著名专家
健康频道-北国网
  • 刘义德

    职务:综合内科病房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 【详情】

  • 郑环宇

    职务:铁西二分中心站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详情】

  • 姜秋颖

    职务:沈河二分中心站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详情】

  • 王平

    职务:泌尿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刘金钢

    职务:普通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金元哲

    职务:心血管内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李航宇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戴冬秋

    职务:胃肠肿瘤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刘屹立

    职务:泌尿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都健

    职务:内分泌代谢内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樊华

    职务:血液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王勇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金俊哲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包义君

    职务:神经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赵江月

    职务:眼科教研室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潘国良

    职务:副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安宁医院 【详情】

  • 殷志韬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肛肠医院 【详情】

  • 赵成清

    职务:心理一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王雪梅

    职务:国家心理治疗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胡长波

    职务:物质依赖病房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杨俊山

    职务:十三疗区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张庆

    职务:内窥镜中心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任翼

    职务:胸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王强

    职务:副所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详情】

  • 李茵茵

    职务:第一肿瘤科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陈禹

    职务:学生儿童结核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陈巍

    职务:耐药结核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柳盛春

    职务:骨一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申姝

    职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王秀珍

    职务: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详情】

  • 李保军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第五人民医院 【详情】

  • 高德江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宋震

    职务:医务科长兼心理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何俊鹏

    职务:四疗区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刘焕军

    职务:六疗区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王会秋

    职务:康复中心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康英梅

    职务: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刘宁

    职务:呼吸与危重症一病房PCCM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卢玲

    职务:心理七病房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详情】

  • 暴继敏

    职务:党委书记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辽宁省金秋医院 【详情】

广告

  • Copyright © 2000 - 2024 www.ln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所有 北国网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1120200045
  • 沈网警备案20040201号
  • 北国网官方微信
  • 带你每天
  • “ 动 ”
  • 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