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健康频道 >> 辽宁省中医药文化专栏 >> 中医药文化

古代哲学文化与中医药

中医药文化 2019-10-14 15:44来源: 作者: 编辑:彤彤-管理员
哲学是智慧之学,中国哲学既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创造,又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爱因斯坦言:“哲学是全部科学之母”。科学从其源头到精神本来都是人文的,科学与人文是人类文化的两翼,中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成功交融的一门学科,而哲学是其核心、是其灵魂。   中医学植根于古老的东方哲思,是以传统哲学范畴中的道、气、阴阳、五行为基原,在“天人和一”、“天人相应”、“道法自然”的理念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实学,都对中医学的有深刻的影响。   儒、道、佛三家代表中国传统哲学的主体,儒、道、佛的世界观、人生观、方法论在中医学内容中无处不在,了解中医学内容中的哲学要素,有助于正确理解中医学的医学观、天人观、生命观、疾病观、治疗观。对阐明中医的思维特征、文化来源和学术内涵,探索发展中医药宝库的精髓具有重要意义。   道气论   一、道   道之本义是人行走之路,即面之所向,行之所达之径路。《说文》:“道,所行道也,从辶首。”《尔雅》:“一达谓之道。”引申为天和人所必须遵循的轨道和规律,既天地自然和社会人事的规律和法则。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为人道。   在先秦诸子著作中,道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为了探讨世界的本原,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而提出的哲学范畴。首先,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其次,道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根本规律。   (一)天道   中国古人对天的认识主要有三个类型:一为神学意义的天,即宇宙的主宰“上帝”。二为与地相对应的天体,即日月星辰。三为与人相对应的整个自然界,即泛指一切自然存在和现象。如冯友兰先生认为有物质之天(天空)、主宰之天(天神)、命运之天(天命)、自然之天(天性)、义理之天(天理)五种含义①(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2,75)   1.宇宙本原与演化   “宇宙”二字最早见于《尸子》卷下:“上下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淮南子·齐俗训》说:“往古来今谓之宙,上下四方谓之宇。”包括时间和空间两种物质存在的形式。   古代对宇宙本原存在“无”和“有”两种说法,亦即道即是“无”和道即是“有”。如:《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我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列子·天瑞》说:“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明示了宇宙生成演化的四个阶段,即:无(无气、无形、无质)→气→形→质。   2. 《黄帝内经》之天道   《黄帝内经》之天主要表现为宇宙自然,涉及与地相对的天空、运行的天体、自然界、自然状态。主要指独立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客观实在,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物质世界,是物质性的自然界。如:“积阳为天,积阴为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素问·生气通天论》)   中医学的天道观是建立在古代哲学、古代天文学、古代医学基础之上的关于宇宙本体、宇宙演化、天人结构和天人关系的系统观念,重点是宇宙本原的气本论和宇宙演化的气化论。一方面具有以人为中心和出发点来观察天、以自然来解释天的哲学属性;另一方面具有综合天文、历法、气象、物候、医学等理论为一体的自然科学特性。   (二)人道   古代哲学把“究天人之际”一直被视为最高的学问和智慧,人道主要探索人的生命规律、人性、人伦与为人之道。   1. 人性   人性是指人作为存在物的属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思维属性。人的自然属性主要包括人本自然和禀受父母。如《素问·宝命全形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灵枢·天年》:“愿闻人之始生,何气筑为基,何气立为楯?……以母为基,以父为楯。”说明人生活于天地气交之中,必然受到自然界的规定和影响;同时人禀受父母正气有差别,也形成了不同的体质类型,因此在养生治病的过程中应根据人的自然属性之不同,采取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原则。   人的社会属性的主要表现为人与社会同理同构,社会因素影响人的发病,诊治疾病应适应社会。中医学在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同时,把人放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从心理、思想、文化等不同角度,探讨人的生命活动,探索生命现象,进而阐明社会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以及防治疾病的规律。   人的思维属性主要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情志变化、思维意识等功能活动。中医学很早就认识道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灵枢·本神》:“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同时,通过医者的言、行、情、态等影响和调动病人的情感、情绪及行为,作为精神治疗的手段,提出了五志相胜的理论和移精变气的祝由方法。   2. 人伦   人伦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应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国古代伦理思想是以儒家的人伦思想为主导,核心理念和思想境界是“仁”,要求人首先应从血缘亲属之间本能的孝亲之爱出发修养身心,以仁爱之心互相关心,彼此帮助。医学本身最突出的伦理道德也是“孝”与“仁”,从“孝”达“仁”构筑了中医学伦理道德思想的基本框架,中医学的人伦观也同样体现在孝道与仁爱的医德上。   (三)天人之道   天与人关系问题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复杂命题。“天人合一”是贯穿中国古代哲学最重要的思想,渗透在中华民族心理结构之中,并深刻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天人关系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主宰指天(意志、神)与人的关系,二是自然和人的关系,三是客观规律和人的关系。合一主要是强调一致性、统一性,亦即天人之间存在着同源、同道乃至同构的关系。   中医学借用和发挥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从自然之天与人的关系角度探讨人的生命活动,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人与天地合德”的命题。   1.人与自然同源:人由天地阴阳之气的交互作用而生成,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   的物质基础。“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素问·保命全形论》)   2.人与自然同构:人体生命系统与自然界结构相似。如《灵枢·邪客》:“天有日月,   人有两目。地有九州,人有九窍。天有风雨,人有喜怒。天有雷电,人有音声……。”自然界大宇宙与人身小宇宙之间结构相近。   3.人与自然同道:人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与自然界变化规律相通。人体气的运行、   血的循环周流与自然界水的流动、日月星辰的运转相类,人体脉象的变化、阳气的变化、病情轻重的变化和四时阴阳消长相关。如《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素问·脉要精微论》提出:“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4.人与自然同德:人作为天地万物的一部分,应遵从天地之道,天人合一形成了人道   效法天道,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的价值观念。《灵枢·逆顺肥瘦》:“圣人之为道也,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和于人事。”   二 气论   气是中国古人对宇宙生命的感知和认知,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气是一个非常复杂而重要的范畴。中医学运用古代哲学气的涵义结合人体生命现象,使气的理论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范畴。   (一)气的主要蕴义   气本指云气、风气:《说文》:“气,云气也。”《庄子·知北游》:“大块噫气,其名为   风。”“气”与“氣”虽为古今字,但涵义不同,气为云气、风气,无形而运行不息;而氣为馈赠的谷物,又作“”,指精米,引申为饮食物。   气指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气是充满天地之间受人意志支配的浩然之气。   气指六气:《左传·昭公元年》:“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   气指元气、精气:《春秋繁露·重政》“元者,万物之本也。”公羊传解诂为:“元者,   气也。”《易传·系辞上》:“精气为物”,《管子·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精即是能运动变化的精微之气,是构成人体和化生精神的本原。   气指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为万物发生的本原。《道德经·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二)气的基本原理   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气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同   时气作为宇宙万物的共同元素、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列子·天瑞》云:“轻清者上为天,重浊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因气为万物之本原,故称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的形体与精神的本原,后世成为“元气一元论”、“气一元论”和“气本原论”。   气的运动变化推动宇宙万物的生长消亡:气是极精微而又无形的物质,充满、弥漫、   渗透于宇宙时空,通过升降出入的不断运动,决定万物的生长消亡。《庄子》认为气“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提出“通天下一气耳。”在《知北游》中提出:“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气是宇宙万物间的中介:气是宇宙万物间相互感应的中介,通过气的作用,宇宙万物   相互贯通,共同处于和谐有序的运动变化之中;通过气的中介作用,宇宙万物才能构成一个密切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吕氏春秋·召类》:“类同则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易传·乾·文言》:“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   气作为古代哲学研究天地生成和万物起源的原理,涵盖了自然、社会、人生的范畴。其特征主要表现为气的物质性、运动性以及物质与功能的统一性。   (三)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精气学说是先秦两汉时期中国古代哲学气范畴中的具有时代特征的哲学思想,重点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   1.精的基本含义   (1)精本义指米经细心辨别后之最好者:从米青声,本义作“择米”。米使其纯洁之意,故从米;以青为不变之色,以其取之于蓝而胜于蓝,遂有更好之意,故从青声。《论语·乡党》:“食不厌精”。   (2)精指气的一部分:《管子·内业》:“精也者,气之精者也。”《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精是气的精华部分,是构成人的形体和化生精神的本原。   (3)精指生殖之精液:《易·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五十二病方·养生方·天下至道谈》有“精赢必舍”之论。《庄子·知北游》:“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九窍者胎生,八窍者卵生。”   2.精气学说的发生   精学说与气学说的产生均源于古代先哲运用“观物取象”的思维方法,观察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界事物和现象的结果。   (1)“水地说”是精学说产生的渊源:自然界水为地之经脉,土之精华,是万物赖以生长发育之源。人类自身繁衍是男女生殖之精相结合而成,有似精水凝聚。这种类比促成“水生万物”向“精生万物”的嬗变。《管子·水地》:“地者,万物之本原。”“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人,水也。男女精气相合而水流形。”   (2)精学说与气学说相合形成精气学说:《易传》、《管子》、《淮南子》、《吕氏春秋》都把精抽象为无形可见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本原。《管子·心术下》:“一气能变曰精。”《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比则为生,下为五谷,上为列星,流行于天地之间……是故此气,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地。”   3.精气学说的主要内容   (1)精气为化生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和人的形体、精神,都有精气化生。精气自身的运动变化化生阴阳五行之气,阴阳的升降交感,五行的相互杂合,生成宇宙万物和人类。   (2)精气为天地万物的中介:精气作为宇宙万物的中介物质,通过升降出入与聚散运动,使万物之间相互感应、相互作用,联系成一个有机整体。人作为宇宙万物之一,通过精气的作用,与天地万物变化息息相通。   三、道气理论对中医学的影响   “气”对中国文化有很大影响,论天有气候、气运、气象、气数;论人有气力、气息、气宇、气概、气度、气性、骨气、气量、气势、气节、气质;还有一鼓作气、浩然之气、天地合气、气味相投、同气相求等等。广而言之艺道、棋道、兵道、神道、儒道、剑道,无一不讲“气”。   中医古代哲学道气论、精气论,作为宇宙观、自然观和方法论,渗透到中医学中,对中医人体生命观、疾病观和防治观具有重要影响。   1.生命观   中医强调气既是构成生命的重要物质,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人禀天地之气   生,四时之法成。”“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   人体之气由元气、谷气、清气三者相合而成,元气由先天之精所化,又称先天之气;谷气由水谷之精化生,清气由肺自然吸入,谷气与清气于胸中结合形成宗气,又称后天之气。   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相互促进,相互资助,合化为人体真气。其行于脉外为卫气、入于脉中为营气、布于各脏腑各经络的为脏腑经络之气。气通过升降出入的基本运动(气机)发挥推动、温煦、固摄、防御、气化等基本作用,调控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界的通应关系。正如《素问·六微旨大论》所言:“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   2.疾病观   中医强调“百病生于气”,认为疾病的发生是致病邪气和人体正气斗争的结果。正气战   胜邪气不发病,邪气战胜正气则发病。正气即人体的抗病力、驱邪力和康复力,邪气指各种致病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异常的六淫之气、疫戾之气和人体阴阳气血失常所生的逆气、乱气、恶气、毒气等。在发病过程中可表现为气虚、气滞、气逆、气陷、气闭、气脱等基本变化。   3.防治观   在养生方面主张外避四时邪气,内养精神真气,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在治疗过程中,把调气作为基本治疗法则,调气的目的是使正气充足,阴阳平和,气机得以畅达有序。
北国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北国网所有内容的版权均属于作者或页面内声明的版权人。未经北国网的书面许可,任何其他个人或组织均不得以任何形式将北国网的各项资源转载、复制、编辑或发布使用于其他任何场合;不得把其中任何形式的资讯散发给其他方,不可把这些信息在其他的服务器或文档中作镜像复制或保存;不得修改或再使用北国网的任何资源。若有意转载本站信息资料,必需取得北国网书面授权。否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北国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北国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著名院长著名专家
健康频道-北国网
  • 刘义德

    职务:综合内科病房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附属医院 【详情】

  • 郑环宇

    职务:铁西二分中心站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详情】

  • 姜秋颖

    职务:沈河二分中心站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急救中心 【详情】

  • 王平

    职务:泌尿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刘金钢

    职务:普通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金元哲

    职务:心血管内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李航宇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戴冬秋

    职务:胃肠肿瘤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刘屹立

    职务:泌尿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都健

    职务:内分泌代谢内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樊华

    职务:血液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王勇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金俊哲

    职务:普通外科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包义君

    职务:神经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赵江月

    职务:眼科教研室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详情】

  • 潘国良

    职务:副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安宁医院 【详情】

  • 殷志韬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肛肠医院 【详情】

  • 赵成清

    职务:心理一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王雪梅

    职务:国家心理治疗师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胡长波

    职务:物质依赖病房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杨俊山

    职务:十三疗区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张庆

    职务:内窥镜中心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任翼

    职务:胸外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王强

    职务:副所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第七人民医院 【详情】

  • 李茵茵

    职务:第一肿瘤科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陈禹

    职务:学生儿童结核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陈巍

    职务:耐药结核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柳盛春

    职务:骨一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申姝

    职务: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三病区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王秀珍

    职务: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详情】

  • 李保军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第五人民医院 【详情】

  • 高德江

    职务:院长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宋震

    职务:医务科长兼心理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何俊鹏

    职务:四疗区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刘焕军

    职务:六疗区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王会秋

    职务:康复中心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康英梅

    职务:中西医结合研究室主任
    职称:副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安宁医院 【详情】

  • 刘宁

    职务:呼吸与危重症一病房PCCM科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胸科医院 【详情】

  • 卢玲

    职务:心理七病房主任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沈阳市精神卫生中心 【详情】

  • 暴继敏

    职务:党委书记
    职称:主任医师
    工作单位:辽宁省金秋医院 【详情】

广告

  • Copyright © 2000 - 2024 www.lnd.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 本网站各类信息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版权所有 北国网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21120200045
  • 沈网警备案20040201号
  • 北国网官方微信
  • 带你每天
  • “ 动 ”
  • 起来!